来源:米兰体育官方入口 发布时间:2025-03-05 09:57:41
3月2日,岛城的雨下了整整一天。这种天气,对于救援人员来说,就是心里拉响警报的日子。青岛市即墨区蓝天救援队队长董刚下午5点接到备勤通知,一直等待到次日零点多,在没有一点险情发生的情况下,才安心准备睡觉。
“蓝天救援队”这五个字,对于岛城人民甚至全国人民来说都不算陌生,在很多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现场,总能看到他们那“一抹蓝”。这支庞大的队伍里,一个个身姿为人民筑成一道道保护墙。作为蓝天救援队的一员,即墨区蓝天救援队队长董刚身上,又有着怎样的故事?
位于青威路1388号的救援站是即墨蓝天救援队的一个站点,门口白墙上的一串字引人注目——“天底下最崇高的事业莫过于拯救别人的生命”,这是队长董刚常挂在嘴边的一句线日,岛城的雨下了整整一天。这种天气,对于救援人员来说,就是心里拉响警报的日子。
当天下午5点17分,董刚的值班群里弹出一则通知:各队伍,近日有雨雪降温天气,请大家提前做好力量前置,随时做好救援出动准备。接到消息后,董刚立即安排12名人员分为两个组,根据大雨天气准备破拆类、拖车类、外伤包扎类、水域类等救援装备。“这种天气我们得加强值班人数,其他人员均为三级备勤,在家里整装待发,接到指令后要求5分钟之内到达队里。值班人员为二级备勤,在队里待命。”
一直到深夜零点多,董刚没有接到险情通知,心里这才放下一块大石头。到站里的宿舍,他收拾了下床铺,便准备休息。“备勤状态下,晚睡是常态,有些时候更是一宿不能合眼。”董刚说。
一年365天,董刚有一半的时间像当天这样睡在站里。“抢险救险都已经烙印在心里了,有时候做梦都能梦见。”
正如董刚所言,抢险救险已经成了他的“肌肉记忆”。就在半个多月以前,董刚和队友开车返回队里的路上,发现一家沿街店铺起火,他不顾火势迅猛拿起后备厢的灭火器冲进火场。见自己的两个灭火器用完,他又拦下过路车辆借用。
一连用了4个灭火器,虽然没能扑灭大火,但是董刚的这一举措减缓了火势蔓延。等到消防车赶来后,他也没有离开,直到协助消防人员将大火扑灭。“我们大家常常开展消防安全知识培训和应急演练活动,这时候我们不上谁上。”他说。
董刚的本职工作,是一名社区工作人员。之前他未曾想到,自己会踏上救援者这条路,而且一走就是近10年。
“印象中应该是1998年,我无意中在电视上看到了一部讲述抗洪救灾的电影,里面就是用对讲机来调度安排,那时候我才20岁出头,男孩儿嘛,觉得很英勇,就对无线日,即墨市无线电运动协会成立。因为无线电属于应急通信,所以协会下设了一个应急救援组,这就是现在的即墨区蓝天救援队的前身。“2014年,我们一帮‘发烧友’主要利用无线电在海边训练,第二年我去了北京进行系统性培训学习。”
董刚的第一次救援任务,要追溯到9年前。“2016年,我们的第一个任务是水域救援任务,营救一名溺水男青年。在那之后,我们参与的救援慢慢的变多。2017年我们正式注册成立了蓝天救援队。”
开销最大的时候是蓝天救援队刚成立的那两年。“刚开始没有救援装备,就只有一腔热情。第一年我记得是陆陆续续一共拿了36万元出来买装备,说不心疼是假的。”要知道董刚的本职工作,一年的工资也只有三四万元,所以拿这些钱,也是家里帮衬。
“一开始家人也不同意,但我认为这个钱是拿来做一件行善积德的事,我感觉天底下最崇高的事业就是拯救别人的生命。我一直给家属做思想工作,最后终于同意了。”董刚说这句话时,门口白墙上的那一串字就浮现在记者眼前。
2023年2月6日土耳其发生地震,当晚9点30分,董刚接到通知——批准参加到土耳其执行国际人道主义救援。“侦察装备、搜救装备、顶层装备、破拆装备等等要准备,个人防护用的护具、护膝、护肘、头盔、手套、地震救援靴,以及外伤医疗包都要准备。这些装备一遍遍检查确认,我们一夜没睡觉。”
这是董刚第一次出国救援,他也做好了心理上的准备。“既有兴奋,也有担忧。地震会有余震,也有一定可能会牺牲。”
辗转来到土耳其,现场的情况让他久久不能忘怀。“很近的距离,就看着眼前的房子‘啪’地倒在眼前。救出的好几个当地居民都遇难了,还有一个老爷爷紧紧抱着一个老太太,两个人就被承重梁压在下边,状况很惨烈。”这次救援,董刚也和当地的警察以及军人建立了深厚的友谊。“我们相互留下了纪念品,我们把队服帽子的标识撕下来给他们留作纪念。”
两年后的巴危台风中,董刚险些丧命。“当时我们在即墨蓝村救援,村里低洼处的水都到我们胸膛了。下面的水暗流涌动,我们就手拉手摸索着往前走。我一下踩空了,把我吸在涵洞里边,它力度很大,当时我心里就咯噔一下,心里想的是可能就要栽在这里了。幸好我们一个队员感觉到我被吸走了,一把把我拽了上来,我这才保住了一命。”
其实,每一次执行任务前,董刚都不敢告诉家人,怕他们担心。说起家人,董刚眼里的泪花一下子泛上来,他别过头去说,“不敢提他们,心里有愧吧……”